当前位置:首页 > 宫位体系 > 正文

胡紫微坐李承鹏腿上 胡紫薇视频

中国近代批判性的作家有

1、钱钟书

钱钟书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卖塌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2、李敖

“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阳痿美国》、《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前后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创下历史纪录,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著作的合集,共80册,凡3000万字。2005年9月访问大陆,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顶尖高校发表了名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讲。

《北京法源寺》是2004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敖。该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3、鲁迅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御亏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坟》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包括《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娜拉走后怎样》《论“他妈的!”》《文化偏至论》《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等二十四篇。

这些杂文写于1907年到1925年间,在这些杂文中,鲁迅突出地运用史笔,生动形象地引据事实,表达自己的是非爱憎,指陈时弊,论证古今,显现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形象。

胡紫微坐李承鹏腿上

4、康有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撰写了两部有关明治维新史的专著。一部是《日本书目志》,同年冬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出版。

另一部是在故宫博中拆圆物院发现的《日本变政考》。据日本学者研究,“在大量收集和阅读日本书籍的过程中,他对明治维新的史实进行不少改动和捏造,借以适合中国当时变法改制的需要。这些改动大都和作者所建议的具体变法措施有着密切关系。”

次年一月,光绪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四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

《日本变政考》是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康有为。本书记日本明治元年(1868)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间维新改革过程,于日本议会、宪法、官制、选举等叙述尤详。

5、梁启超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饮冰室合集》是在198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梁启超。本书主要内容是分《文集》、《专集》两部分,其中《文集》包括文700余篇,诗话1种,诗词300余首,《专集》包括《戊戌政变记》、《自由书》、《新民说》等104种。

批判中国近代的小说

李敖鲁迅谁更强?
2023-03-25 10:57:03 来自: 武彪
一、鲁迅杂文:掐住脖子的唱腔

“含蓄”不能作为好文章的标准。特别是对于“匕首”“投枪”类的杂文而言,“含蓄”不好,就如同鲁迅为文的“意在简练”一样,容易“流于晦涩”,“常招误解”。更主要的是,“含蓄”风格的形成有时并非写作者的本意,而是客观环境所迫,不得已也。对于不得已形成的文章风格,我们可以理解、欣赏,但不能把它当成好文章的标准。因为写作者内心深处还是希望畅言无忌的。就像一个人迫于形势被人掐住脖子仍然歌唱,也许唱腔别具韵味,看客们拍手叫好,但歌唱者还是渴望挣脱束缚大展歌喉的。如果看客们没心没肺,希望总能听到歌唱者被掐住脖子发出的唱腔,并以此唱腔作为衡量后来者唱歌好坏的标准,那就太混球了。
或许有人说:听歌、看文章都是私人活动,避免不了“自私”、“无情”,只要歌曲听着好听、文章看着过瘾,管他唱歌者、创作者有没有被掐住脖子!好比一张人体图片,美不美跟被拍者出于自愿还是迫于暴力没有关系。文章一经完成,就跟创作者以及创作过程没关系了。文章好,即肢烂裂轮便文章的作者是汉奸,即便文章是作者坐在美女大腿上完成的游戏之作,读者仍然争相捧阅;文章烂,即便文章作者是民族魂,即便文章是作者打着点滴手足冰凉完成的最后心血结晶,读者仍然不屑一顾。
说得对,看客有权利喜欢听别人脖子遭掐之后发出的含蓄控诉,但不应该将那种含蓄控诉视为不可超越,视为不可批评,视为歌唱的典范。正如鲁迅所言:

当开首改革文章的时候,有几个不三不四的作者,是当然的,只能这样,也需要这样。他的任务,是在有些警觉之后,喊出一种新声;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但仍应该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鲁迅:《写在<坟>后面》]
“这种书还在这样地出售(指鲁迅作品被一再重印/编者),说明没有代之而出的新书。这样看来,这个社会还没有进步。”
与许广平的谈话,录自景宋《鲁迅先生的精神》,文刊《上海鲁迅研究》第6集。
——吴作桥 吴东范 吴虹贤合编:《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应该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这是鲁迅寄望后来者看待他及同时代历源漏过渡性质作品的真切话语。鲁迅这话是1926年说的,2005年终于得到知己李敖的回应:

今天我们赞美鲁迅的人,崇拜鲁迅的人,如果把鲁迅定位成当年五四新文化运动那个时代的鲁迅,我们可以这样子给他某种程度的历史定位;可是如果鲁迅摆到今天,我们拿他当我们的样板,还开始赞美他那个文字,就证明了我们没有进步。
——2005年9月8日《李敖有话说》
二、放下鲁迅,开读李敖
在给出“放下鲁迅,开读李敖”理由之前,总结一下前面内容:鲁迅坦承自己的文章属于过渡性质,只是个桥梁,不能成为范本,随着时代进步、新人崛起,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而李敖表示的也是这个意思。但话说回来,我们是否进步,并不取决于鲁迅的作品出局与否,如果我们没有“狠角色”出现,即便强行把鲁迅的作品出局,也证明不了自己进步。好在有“狠角色”出现,鲁迅可以欣然退场。
部分人不愿意承认李敖可以取代鲁迅,这部分人就像新文化运动中的文言文死忠派——理智驾驭不了情感。
我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才悟出这个道理,最终理智战胜情感。的确,一个很早就接触鲁迅作品的人,突然有一天别人劝他放弃鲁迅,他必然本能抵触。这种人的心理就跟新文化运动时期那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人的心理一模一样。毛病就出在不承认进化,不明白时俱进,不愿意跟自己不成熟的过去欣然作别。文言文跟不上时代,必须由白话文取代,这道理现代人谁都明白,那么进而言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话文作为过渡形式,伴随着后起之秀的出现,理应退出文坛,岂非天经地义?如果鲁迅七十年后,我们仍然抱住他不放,岂不是两败俱伤?——既证明我们没进步,也宣告过渡人物的努力全部白费。如果已经出现了将白话文写得气象万千、光芒万丈的大师级人物,我们却视若无睹依然抱住过渡人物不放,这跟抱住孔子拒绝新文化有什么两样?鲁迅知道了难道不斥骂“昏虫”“虫豸”?
鲁迅1926年就苦于自己的文章摆脱不掉古书影响,以及思想遭受庄周韩非毒素侵蚀,发自肺腑“主张青年少读,或者简直不读中国书”。奈何中国人怀疑成性,总把真话当玩笑。
突然说起古书,你可能莫名其妙。其实鲁迅的书对于现代人而言,就是古书。——文法属于过去式,思想无法与时俱进。
提出开读李敖、放下鲁迅,会遇到三种反应:
一、李敖是谁?怎配跟鲁迅比?——这跟当年激烈反对白话文的人同一心态。
二、李敖、鲁迅文章各有千秋,既看李敖,又看鲁迅,鲁学为体,李学为用,各取所需,全部搞定。这是中国文化中典型的折衷思想,既想吃掉蛋糕,又要蛋糕留着,结局:蛋糕过期了。
三、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鲁迅的书,多看李敖的书。这是理性主张,正是我的主张。
有人质疑:为什么看李敖就不能看鲁迅?难道他们的作品不共戴天?你不是既看李敖也看鲁迅吗?你自己视鲁迅为“初恋”,却不推荐别人看,什么意思?
我看李敖的书,既收获趣味,又收获知识,还学会思考,学会写文章,更对生活充满信心,浑身充满力量,决定要干些什么。而看鲁迅的书,趣味是有的,知识也不少,但是除了学到古书不可读这一至理名言外,就不知道再干什么。动起笔来,讽刺的语句会隔三差五涌现,然而让我正面表达一下意见,抑郁了。如果把李敖和鲁迅的功力比作两个圆的话,李敖是外圆,鲁迅是内圆。吸收了外圆功力,也就吸收了内圆功力。
上面的话说得神神叨叨,这是因为之前为了写这本书多看了几篇鲁迅的文章。其实说明放下鲁迅、开读李敖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实中的李敖,活得精彩惬意、风光无限,这说明他必定有常人不具备的真功夫,要习得真功夫,当然要全面开读李敖。而现实中的鲁迅呢?却活得有些沉重。因此,为了自己也活得精彩惬意、风光无限,自然应该挥别鲁迅,走近李敖。既想走近李敖,又不愿挥别鲁迅,这种不明智做法就跟李敖批驳折衷派不切实际的道理一样,现成的强国榜样在那里,照着学就是了,有什么必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结果是始终跟在洋鬼子屁股后面跑。现成的李敖榜样在那里,翻开《李敖大全集》学就是了,有什么必要坚持“鲁学为体,李学为用”呢?“鲁学为体,李学为用”的结果极可能是混乱自己的思想,混乱自己的文法,混乱自己对生活的信心。
——以上内容节选自《跟李敖学真功夫》,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3年4月即将出版

中国近代批判性的作家是谁

近代是从公元1840至1917年。钱钟书,李敖,鲁迅此期间算不上作家。
此期间,我国批判性的作家主要是政治家。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纷纷著书立志,提倡改旧换新;维茄侍新变法时期的谭嗣同、康唯纳悔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成立学社,出版书物,宣传维新思想。
再有就是民间学者,但影响不大。所以中国近代批判作家只有指正这两种渠道的最具有影响力。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