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杂谈 > 正文

紫微树根长茵怎么办

来源:节选自《人生不急,职场不慌》,颉腾文化授权发布

导语:40岁+的职场人生应该如何度过?我的回答是“平衡”。

相对于 20 岁 + 与 30 岁 + 的人生,40 岁 + 的人生需要的更多的是“平衡”,这主要包括了如下方面。

一、平衡健康、生活与工作

40 岁是一个怎样的年龄?我踏入 40 岁时,首先,让我感受到的是体力上的改变。就以加班熬夜为例。年轻的时候,熬夜一个晚上,睡一觉就好了。40 岁后熬夜,一周也恢复不过来。其次,依然与健康有关,会看到自己的体检指标在慢慢出现一些变化。

按照医生的说法,这些都是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会出现的正常生理变化,但要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身体开始衰老的现实,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的。

与此同时,人在外面会很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就担心那个电话是告诉自己父母生病,甚至有更糟糕的情况发生;还有孩子中考、高考带来的种种焦虑与压力;如果还有一份工作,工作上的种种压力、办公室政治、业务压力。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外加工作上的压力,是三座非常沉重的大山。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保持运动的习惯,这样到了 40 岁,大概率你会比同龄人至少多些良好的体力。但无论如何,40 岁开始,需要将保持健康纳入自己的日程,无论是饮食、运动、心情,都应该尽量保持良好的状态。行程表不能只有工作,必须要有休息、运动、放松休闲的时间,否则人很容易就崩溃了。

二、平衡学习与工作

不少人到了 40 岁已经完全放弃了学习,这也是很多人到了 40岁难以找到工作的主要原因。现今的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放弃学习就等于放弃了职场发展的机会。如果做不到每天都能花30 分钟左右吸收新知识,那么至少一周应该有一次学习。学习方法有很多,不仅仅是看书,与朋友交流、参加培训、参加一些行业研讨会、听音频课等都是学习的方法。

三、平衡自己与家人

40 岁的人,生活负担是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年迈,陪父母跑医院几乎是这个年龄大多难以避免的现实;孩子还在读书;工作上大多也承担着重任。如果是女性,很可能还要承担家务。

在种种负担下,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的意思是只顾着照顾他人,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所谓人到中年的崩溃,大致也是如此。

至于如何平衡上述关系呢?首先,建议 40 岁 + 的人,要努力设法每周给自己半天的独处时间,如果没有半天,至少也要有 1 ~ 2小时。独处的时候,可以放空自己的压力,不要考虑其他事情,让自己的思绪放飞。这半天的独处,主要用来处理自己这一周积累的垃圾情绪。处理方式可以是发呆、思考、阅读些轻松愉悦或有助于处理自己垃圾情绪的书。如果愿意,找个值得信任的亲密好友交流也可以。总之,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对于中年人是有必要的。

其次,放弃面面俱到的心理,追求心理上的平衡而不是事实上的平衡。例如,至今,我每天睡眠时间还是 9 ~ 10 小时。这个习惯从 20 几岁到今天都是如此。很多人以为我是个非常勤奋的人,事实是我只是一个很高效但并不算足够勤奋的人。我曾经也想过创业或成为知名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但当我最终发现我对睡觉的热爱大于赚钱本身时,我就知道我这辈子做不了创业家也做不了CEO,所以我放弃了自己年轻时候原本的宏大理想(比如做一个伟大的企业或品牌),并选择成为现在这样一个身心自由的人。我不会羡慕那些比我有钱的人,因为我自知没有他们那种忘我甚至忘记家庭的勤奋状态。如果我又想要自由又想赚大钱,又想要家庭美满又想要健康,还想要社会地位,那么大概率我就很焦虑了。

第一节 我的 40 岁

2023 年,临近 40 岁时,我在一家业内知名跨国企业工作。当时我年薪十万元人民币左右,独立负责一个业务部门。这个部门业务刚刚起步,工作并不繁忙,并且总体是我熟悉的领域,做起来难度也不高。老板对我也很信任,因为这个业务对他的经验来说比较新,所以他更加依赖于我的专业与经验。同事们大多也比较好相处。用一句话来说,这份工作是有钱又有闲,而且上下级关系都不错的“好”工作。

但是,我最终选择了辞职。听上去是不是“有毛病”?就是因为当时工作太清闲了,我毫无成就感可言。可能很多人会问,既然如此,那么当时我为什么加入这家公司呢?当时招聘我进这家公司的老板是我以前公司的上级,在他的推荐下我加入了。但没想到我进去后,他又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原本公司承诺准备大干一场的新业务(也就是我要做的工作),基于预算等各种原因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展开,所以这份工作的业务扩展就非常缓慢。对我而言,清闲的工作就是浪费生命,我迫切地需要能让自己充实起来的工作。

当时我 38 岁,找工作主要依靠猎头机构。正好也有几家猎头公司来找,我一方面委托猎头找机会;另一方面,我打算申请读博。

这几乎是每一个认识我的朋友都会问我的问题,怎么会在工作近20 年后且年近 40 岁的时候,想着去读博呢?至少在国内,这是一条很少会有人走的道路。回想我 30 岁在英国读硕士的时候,我的同学问我要不要和她一起读博,我当时说:“我才不要呢!博士就是那些‘对很少很少的东西知道得很多很多的人!’(这句话是我从某个电视剧复制来的台词)”。谁曾想,8 年后,自己会再去想着读博呢?

而当时会想着读博,首先是源于自己在 2005 年到 2023 年间出了几本书。从策划、找出版社、采访到写作,都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做的。出书后我也有机会与出版机构、相关领域学者认识。

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学术其实并不像我以前想象得那样枯燥,读博也不一定会让自己变成书呆子(这是我以前担忧的,也许是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刻画的博士呆板印象造成的)。并且通过写书这件事,我发现其实我挺喜欢调研、思考与写作的过程。

当时读博的目的并不是那么清晰—就觉得既然想做了,那不妨去做吧。选择专业时并没有做过多的考虑,也没仔细考虑读博时没有收入要怎么办,至于毕业后干什么我也没想过。我当时就想:找工作与读博申请我一起做,最后哪个机会先来,就先去哪个吧。意思就是看天意吧。最终,我的博士申请录取通知书先来了,所以我就去读博了。即使现在回头来看,我当时读博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完成博士学业的时候,正值 2023 年—这一年,也是知识付费开启的时候。我一边给海外大学投简历找教职工作,一边没事刷刷知乎等社交网络平台。我在网上看到一些人的提问,觉得自己有能力回答,于是有空就回复下。没想到这样就慢慢聚合了一批粉丝。在我的粉丝量达到数千个的时候,我发现我居然还能靠这个赚钱。我是知乎付费 live 最早的一批用户之一。准备这些课程并不需要耗费我太多时间,因为它们大多都是基于我过去经验与知识的总结性分享。

总之,知识付费时代为我打开了人生大门。很快,我的收入超越了我以一个博士新人身份加入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提供的收入水平—我决定,放弃找工作,就做个自由职业者。

今天,我是一个职场与商业培训导师、时尚专栏作家、时尚评论人。

可能有的人觉得,我读博,最终没有去大学教书,是不是一种浪费?现在很多人不是博士,一样把知识付费做得风生水起。

如前所述,我去读博,并不是为了文凭,也不是为了进入大学找一份工作。我当时的动机很单纯,就是因为我挺喜欢思考与写作的过程,并且我也喜欢研究问题,而且读博过程也证明了我在这方面还挺擅长。我硕博研究的问题都来自我对行业的观察,它们都很有现实意义。读博也大大拓展了我的视野,我们每年都要读数百本书,而且几乎都是大部头的书籍。读博对我最大的改变是思维方法的转变。博士最重要的功课之一是学习研究方法,有了正确的研究方法才可能有有效的研究成果。这些方法对我看待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都很有帮助。总之,我近 20 余年的行业经验,外加硕博的学习过程,让我比一般大学老师更有实践经验,比一般行业实践者更有理论基础与视野,这种实践与理论的平衡最终形成了我自己的培训特色。

另外,我依然在做学术研究。我将现实商业中发生的问题拿来研究,研究结果发表成期刊论文后,再将自己总结的解决方案拿回来指导商业。这就形成了我个人理论体系的一个小小生态圈:从现实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发表学术论文—指导现实中的问题。我以为这对学术发展也是有意义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学术论文都不会被行业人士看到,它们仅仅在极小的学术圈被传阅。但在我看来,学术本职上还是应该发现现实中的问题与本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及探索未来的问题等。这样我才觉得自己做的学术研究有意义。

从这段经历中我发现人单纯地热爱某件事很重要。即使看其他人物传记,如马斯克、乔布斯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创业初衷都并非因为他们渴望成为世界首富,而是仅仅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当时我思考所谓的“现实”,大概率我不会走上读博这条路:38 岁,女性,读博?家庭呢?收入呢?毕业后做什么?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很多人的人生选择就是被这一系列所谓“现实的问题”所辖制的,最终让自己走了一条也许自己并不愿意选择的、循规蹈矩的道路。

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那么有趣,它充满了惊喜与意外。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说,职业规划既需要做,但又不要只拘泥于规划。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上天是否给你安排了一条更有趣的旅途。

第二节 常见问题

一、40岁如果失业了,如何再找工作

40 岁就业与 20 岁和 30 岁会有很大的不同,不同之处主要在找工作的方式与机会的多少上。20 ~ 30 岁时还可以通过在网上投简历的方式找工作,到了 40 岁,主要靠猎头和熟人介绍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公开招聘中很少有面向 40 岁以上的岗位;另一方面是因为面向 40 岁以上的岗位通常都是高级管理岗位,这些岗位通常只通过猎头招聘。

(一)依赖于人脉资源

这个时候,就非常依靠个人的人脉关系了。这也是为什么在“30岁篇章”中我提到最晚 30 岁就要开始积累人脉了。

(二)评估个人经济现状与能力

除了通过人脉找工作,还取决于个人(家庭)经济现状与个人能力。如果经济现状尚可,即使不工作一段时间,也不影响现有生活质量,那么不妨耐心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不过,这个时间通常不宜太长,我个人认为 6 个月的时间比较妥当。高级岗位职位少,要求高,面试周期长,因此 6 个月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但如果 1 ~ 2 年内还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审视自己挑选工作的标准了。

在我看来,40 岁以上找工作的难度并不在于没有工作机会,而是没有让自己相对满意的工作机会。如果不做任何挑剔,其实适合这个年龄做的工作还有不少,主要还是看个人经济状况与工作心态。比如我认识的一些 40 岁的人,他们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会去开滴滴,甚至送外卖,有的是因为经济原因,有的则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斗志。因此,如果这个时候失业,心态比具体做什么更重要。

(三)调整自我心态

相对而言,调整心态更为重要,尤其是原本在知名大企业,比如世界 500 强外企工作的管理人员。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

因为外企裁员或其他原因,他们离开了舒适的外企环境,加入了一些民企。而对于民企来说,他们愿意招聘外企出来的员工,主要希望能够向更先进的企业学习他们的管理、技术与经验。而对于员工而言,一方面是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也期待用自己过去的经验为民企带来价值。但是当他们加入民企时,第一个难以适应甚至无法适应的就是企业文化。大部分的民企都有酒桌文化,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相对而言,外企大多不会强迫员工喝酒,并且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还暂且不谈其他企业的管理方式、制度、员工行为习惯的不同,等等。

但这些员工一旦真正进入民企,民企也会发现这些知名企业甚至是世界 500 强企业出来的人短板也很多。他们大多擅长表达,擅长战略规划,特别是做高端精美的 PPT,但真正在落地执行时,缺乏务实精神与实操能力。这是因为外企即使在中国,大多主要决策依旧由欧美总部做出,中国区很多也只是执行方。即使是执行,部门职能划分也较为细致;而民营企业则大多对员工要求比较全面,公司很多高管是一线业务出身,身兼数职,所以业务能力更加全面。

所以如果加入了一家自己难以适应文化的企业,既要看到别人的问题,也要看到自己的问题。最好的心态是多看自己的问题和他人的长处。抱着这样的心态,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不要小看中小公司及新公司

从知名大企业出来的 40 岁 + 者,如果在职场上没有更好的选择,那么尝试进入中小企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同从外企转向民企,这里也面临着心态的转变。事实上,机会不总是等来的。如果家里经济有一定的困难,一边工作一边找机会也是一种方法。

我有一个学员,从大公司出来后,自己创业。创业 3 年,输掉了自己唯一一套房产,以至于至今一家三口还在一线城市租房住。期间因为创业失败,严重抑郁近一年。她来我这里上课时,已过 35 岁。因为离开行业的时间较久,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所以她就先来学习新的专业,同时寻找新机会。期间她尝试过投简历给大公司,经常被问到:“你能接受比你小很多的人领导你吗?”

虽然她心里介意,表面上也只能说:“不介意。”但即使如此,也没有大公司愿意录用她。

最终,一个新公司愿意给她机会。虽然她只做了一年,而且也只有经理的头衔,并且这家公司后来也倒闭了,但是这家公司得以让她转型成功,重新踏入职场。随后她就进入了在业内颇有名气的一个品牌公司,在这家公司一年内被晋升了 3 次。做了一年后,有一家创业公司招人,我把她介绍过去。她因为出色的业务能力,很快被晋升到总监的职位。也就是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她就成功转型到创业前的岗位级别,但是是一个新职业。今天,她又跳槽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工作。

(五)公益机构

40 岁后,转做公益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国公益事业的高峰起点主要在 2008 年的汶川地震,从那时起,公益事业便蓬勃发展,但投身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士尚不够。很多人对公益事业还有很多误解,比如认为这个行业的工作应该是没有工资或很少工资的。

事实上,公益机构也分不同类型。除了小型公益机构经济上比较捉襟见肘,有些大型公益机构的待遇并不差,他们也愿意用专业的薪资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

(六)街道社区工作

通常在登记失业保险金的时候,街道都会为失业者留心机会。还有一类机会会来自街道本身。但是对于原本学历与工作不错的人,要接受街道工作,依然会有心态上的问题。但本质上还是取决于对于当下的自己来说,究竟是生存更重要,还是面子(自尊心)更重要。

(七)其他适合 40 岁干的工作

一般来说,40 岁的时候,一个人多少会积累些本行业资源。因此,除了找工作,也可以借助个人资源做些资源匹配性工作。例如,上下游资源匹配;或者做猎头,为企业与员工匹配机会。

另外,40 岁也比较适合咨询、顾问类的工作,特别是有着专业背景的人。

最后,也可以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个人的职场经验,这对年轻的后辈都会有帮助,哪怕在你看来自己的职场经验是失败的,可它们同样很宝贵。

二、创业是40岁人的出路吗

在我看来,40 岁反而是最适合创业的年龄。这个时候,体力尚可(所以从年轻的时候保持运动的习惯是多么重要)。若有孩子,孩子基本上已经可以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从个人业务能力来说,人脉、资金与经验都到位了。所以,我认为 40 岁创业成功的概率要比 20 岁大得多。

当然,创业前设置好自己的损益点很重要。比如我前面说的那位学员,卖房创业我认为是完全不可取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正规的渠道进行融资,而不是用个人的钱创业。当然这对自己所做的项目也是一个可靠的测试—如果有人愿意为你投资,多少说明你的项目有一定的希望。如果你的项目找不到投资人,除非你对自己的项目充满绝对的信心,自己与家庭都愿意放手一搏,不然,还是尽量以正规融资的方式来创业。

三、40岁转型会不会太难

有网友认为中年转型是件很难的事情。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是这样看的:如果你能想明白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让人充满希望的同时又非常艰难的过程,中年转型也就没那么难了。谁的人生不难呢?人生哪个阶段又是容易的呢?如今连初、高中生都会患抑郁症,你觉得他们容易吗?学生有学生的苦,成人有成人的泪。

单身有单身的孤寂,婚姻有婚姻的五味杂陈。人生的旅途本就如此:一路走来,酸甜苦辣都会经过,也许痛苦、烦恼的占比总体不会少。

此外,人类很多的纠结与痛苦纯属想得过多,很多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这几天我在整理日记。我从 14 岁就开始写日记,直到我 40岁的时候。翻阅以前的日记,我惊讶地发现,我的日记居然主要记录的都是我的烦恼、痛苦与焦虑。可是日记中记录的那些人物与事情,如果不是有日记,我都不记得它们发生过,甚至很多我当时特别讨厌的人物,看到他们的名字,我都不曾记得他们到底是哪位。更加奇怪的是,在看日记前,回忆过去,我总体是满意与开心的,我觉得自己有很多美好的记忆。

所以这一切说明什么呢?有很多我们当时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回头来看,它连在你脑海里留下印记的能力都没有。

所以不要想太多。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对世界的认知,还是对事物或商业的认知,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当然,这不代表盲目行动。行动前做一些基本的思考是必须的,比如本书开篇说的“底线思维”等。

四、现今40岁的人有哪些要改变的认知

如今 40 岁的人相对于 00 后是长辈,是上一代的人,也是我个人的同龄人。有很多我们这代人从小被灌输或学习的思想正在改变。

(一)“隔行如隔山。”

这是 40 岁的人经常听到的老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很多40 岁 + 的人看待世界的方法。其实,如今高科技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很多的行业壁垒。以汽车行业为例,如果你觉得如今的汽车公司还只是一个交通工具,那就看窄了汽车行业的发展空间。汽车未来是一个迷你购物空间,我们今天在手机上做的一切,在汽车里也可以做。如果用传统眼光看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它们几乎什么都做,是否“不务正业”?在我看来,在不久的将来,只有产品之分,没有行业之分,或者只有一个行业,就是物(互)联网行业、科技行业或数字化行业。

(二)“姜还是老的辣。”

在我们这代人年轻的时候,经常听说“姜还是老的辣”。在那个时代,一个人做了 10 年、20 年,会被认为是宝贵的人才资产。但在今天,当各行各业都在谈数字化转型的时候,你会发现抗拒数字化转型的往往是这些“老姜”,他们经验越丰富,人却越固执,反倒成了变革时代的障碍。

(三)“要谦虚。”

“谦虚”本身是一种修养,但很多人将“谦虚”误解为是“害羞”和“自我贬低”,这并非谦虚的本意。比如有一次我们社群有个活动,活动鼓励大家发自己的照片,有个网友发了一组照片,然后写道:

“我的丑照,希望大家不要像我。”这是个非常典型的、所谓的“谦虚”表现。再比如,很多家长也是这样教育孩子“谦虚”的。

如果有人夸孩子长得很好看、学习很棒,在旁边的家长经常会说:“哪里哪里,比你家孩子差远了!”

这种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大多羞于表达自己,更不要说自我表扬了(当然指实事求是地表达)。如果真的觉得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做得还不错,甚至超过了周边大部分的人,恰当地自我表扬并不是骄傲。恰恰相反,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被看到的时候。害羞、胆怯、自我贬低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的机会。

(四)“专注一件事!”

“这一辈子做好这一件事就够了不起的了!”这句话从广义上来说,今天依然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专注的这件事是什么?

它的内涵我认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这个专注的只是某个很机械的、单一性的技能,或者“螺丝钉”的职责范围,那么这种专注只会让自己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小。真正应该专注的是某个领域,然后在这个领域深耕。

(五)“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确切地说,应该是“应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例如,大多数人知道抽烟、喝酒对健康不好,可是很多人还是想做,所以他们做了。因此,“想做”更多的是满足个人私欲(虽然也是个人自由),但选择做“应该做的事情”会让人少走弯路。


5月份中标信息:


应用推荐